今天给各位分享将军轻变传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现代将军传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咱们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战神级”将军以及他(她)们的传奇经典战役,请详细些,非常感谢!!!
冷兵器时代十大名将
1、孙武
世界第一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中国乃至东亚军事学之父,率三万卒入郢(ying,楚国的都城,今湖北江陵县北),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2、吴起
亚圣,其治军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战国第一名将。军政两道奇才,战国早期改革家之一。
3、李靖
唐初第一名将,《李卫公兵法》与《唐太宗李靖问对》的作者。骑兵战天才,其对突厥的决定性胜利,间接导致了阿拉伯帝国的瓦解与罗马帝国的灭亡。
4、孙膑
《孙膑兵法》的作者。其两次大破魏军的战绩使齐国大振,与强秦并称“东帝”“西帝”的根源之一。在战略战术方面均有奇才,不愧为孙武的后代——脾气也与老祖宗一样,功成身退。
5、 韩信
汉初第一名将。西汉的实际缔造者。古兵法的整理者之一(另一位是张良)(说实话,老韩实在很强劲,但考虑到其缺乏国际影响,兵法也没传下来,只能委屈排第五)
6、李世民
唐朝的开朝皇帝。有史以来削平天下速度第一,被誉为中华帝国第一明君。但考虑到其手下众多名将的助力,之前的战绩也不是毫无可议。居韩信之下,宜也。
7、岳飞
常胜的名将,以少胜多的行家里手。南宋的救命恩人——至少挣下了和谈的资本,虽然他本人不这么看。可谓韩信后身(结局也差不多),其岳家军组织严谨,开后世军阀部队的先河。
8、曹操
魏国开国皇帝。《孟德新书》的作者,与光武帝有异曲同工之妙。官渡之战胜得实在侥幸,有天上掉馅饼之嫌。常胜将军兼多败将军(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除去官渡、赤壁、汉中,皆败阵),故列第八。
9、陈庆之
南北朝第一名将。带七千骑兵杀入洛阳,期间陷城四十七,北魏数十万大军皆溃。晚节不保,但考虑到纯属不可抗拒力(发洪水),且回到粱朝便以一万兵全歼侯景七万大军,只剩他老哥一个,列为第九当之无愧(小陈和岳圣一样摊上这么个主子,功业不济,命也)。
花絮:当初,毛爷爷在读《南史·陈庆之传》热血沸腾,掷书而起。
10项羽
东方的汉尼拔(一样的苦大仇深、一样的使过“破釜沉舟”、一样的所向无敌、一样的功败垂成、一样的一生只吃一场败仗但军事生涯就此完蛋——连吃败仗的年份都一样,呜呼!)最佳战例:以三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六十万之众。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敌韩信五十万,非战之罪也。但其战略头脑太成问题,虽非智障,但至少与常人相去不远。故汉尼拔被称为西方战略之父,与孙子齐名,而小项却被民间贬为莽夫典型,与吕布同类。
抗日名将
1、张自忠: 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剧英雄。
2、李宗仁: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类似□□抗日名将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然后销声匿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李虽然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但没出什么彩。后来,干脆被蒋介石高吊了起来,和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样,位高权轻。不过,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
3、杜聿明: 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因为有些战略决策不经过亲自实践,很难判断对错。
4、孙立人: 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了7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不过,我并不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我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
5、薛岳: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
6、卫立煌: 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适的。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7、傅作义: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北方最著名的国军抗日将领。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林彪在平型关战斗后的总结中曾表示了对晋绥军的不屑,晋绥军的战斗力也的确一般,但傅作义显然是晋绥军中的一个异数。
8、戴安澜: 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戴安澜与杜聿明的关系颇似张灵甫与王耀武的关系,两位长官的结局相同,两位同为抗日名将的下属结局却大相径庭,令人感慨不已。
9、张灵甫: 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再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
10、王耀武: 第74军长。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从小兵逆袭成三国大将军,这位人物有哪些传奇事迹?
吕蒙说了句经典老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吕蒙向孙权推荐了一个在前线顶替他的人“陆逊” ,这个人骗过了关羽,使关羽放松了警惕打了败仗,最后退出了三国的舞台。
传奇1.76经典版火龙将军在哪
传奇1.76经典版火龙将军在火龙殿
热血传奇火龙殿是本人非常喜欢将军轻变传奇的一个地图,因为里面有三大灵器,而打火龙也是一件很享受将军轻变传奇的事情,但是虽然有趣还是有一定难度将军轻变传奇的,本人就经过自己经验整理将军轻变传奇了一段
我们是从盟重土城传送进入到这一火龙地图的第一层里边的将军轻变传奇,在这儿的话,可以说是很容易就进入到这里边的了,从第一层到第二层也只是有一个入口的,所以说,我们可以随便去走的,只要我们可以让道士把自己的怪物吸引到另一个的一个方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慢慢的进入到了第二层了。
陈赓将军传奇故事
在人民解放军中,陈赓将军是一位智勇双全、战功赫赫的人物。他从蒋介石
的禁锢中侥幸脱身,个中的原因是至今都无法揭开的谜团;他指挥过的战斗,事
隔半个世纪之后仍被军事学家们称颂为“妙笔神来”。尽管他有过失败,但他总
是最后的赢家。在他58年的人生中,几乎伴随了整个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历史。
人们喜欢称陈赓为“乐天派将军”,他的乐观开朗甚至玩笑和恶作剧,在血
雨腥风的年代里是同事和战友们精神的调剂和安慰,而外表粗犷的他却并不掩饰
内心的细致,对妻子儿女他总有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柔情。
第一封情书“发表”在墙壁
1940年初夏,陈赓认识了文工团的傅涯,当即提出要交朋友,羞得傅涯满面
通红,说你得让我考虑考虑。陈赓说行,你考虑三年,我就等你三年。回来后,
陈赓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与人谈起自己的“艳遇”来,并信誓旦旦地说我非傅
小姐不娶,傅小姐非我不嫁。听完陈赓这通爱的宣言,有人好奇地问:“为什么
要等三年呢?”这一问,牵出一段令陈赓悲伤不已的故事。
陈赓是一位功勋卓著的传奇将军,并且还是一位富有罗曼蒂克情趣的将军。
他在1943年与傅涯喜结伉俪前,还曾有过一个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原配夫人王根英
。他俩那鲜为人知的恋爱经历,充满浪漫色彩。为此,陈赓被战友冠以“风流将
军”的美称。
1923年春,党在上海的工人区开办了平民夜校,年仅17岁的王根英成了夜校
学员。教员中有一位专从湖南派来的共产党员,他就是陈赓,时年20岁。课堂上
,陈赓言如流水,滔滔不绝,王根英听得如痴如醉。课余时间,陈赓又与学员们
打成一片,了解学员们的思想动态。面对和蔼可亲的老师加兄长,王根英找准一
个机会向陈赓倾吐了自己心中的一份苦闷。
原来,王根英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作主将她许配了人家,对于那人,她
既不认识,也不了解,更谈不上有一丝一毫的爱情了。那一纸婚约,像无形的枷
锁,捆住了姑娘的手脚,她在爱的苦闷中彷徨……听完王根英的述说,陈赓当天
就大胆地来到王家,向她的父母讲明道理。他振振有词地说:“大叔、大婶,根
英的婚约应当解除。做父母的,如果你们真正疼爱孩子,婚姻大事,应当由她自
己作主。如果你们抱着老观念不放,恕我直言,你们这是在折磨孩子,摧残孩子
。如此下去,你们将成为制造女儿婚姻悲剧的罪人……”陈赓的一席话对王根英
父母震动很大。不久,他们就决定废除婚约。从那以后,王根英心境豁然开朗,
她对陈赓也有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那年,上海平民夜校开办不久,就被反动派查封了,陈赓也受组织安排,回
到了湖南。
陈赓对王根英产生爱慕之情,除了被她那端庄清秀的容貌所吸引之外,更多
的是对她美好心灵和事业成就的敬重。王根英曾担任过上海怡和纱厂的第一任团
支部书记和工会主席。后来,她又参加了周恩来等人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
起义,胜利后,王根英当选为新成立的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人民委员会委员……
那一天听报告,陈赓瞅准时机,坐在离王根英不远的地方。然后,他掏出纸
笔,端端正正地写上一行:“王根英同志,我爱你!我向你郑重求婚,希望你嫁
给我!”写完,他又认真地读了一遍,感觉非常不错。于是,他把纸条折成一只
小燕子,递给身边的同志,小声叮嘱:“请传给坐在墙边的那位姑娘。”然后,
他高高挺起胸脯,眼睛瞅着王根英,脸上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纸条很快传到了王根英手中。她拆开一看,落款是“陈赓”。
看完纸条,王根英心想:陈赓啊陈赓,你要求婚就老老实实、正正当当来求
嘛!干嘛要这么鲁莽呢?难道要我也像战场上的敌人一样,被你一声吼,马上举
起手吗?好一个调皮的王根英,只见她向纸条背面轻轻啐了一点口水。转身扬起
胳膊,“啪”地一声,把纸条贴在墙上,
接着像没发生任何事一样,继续听大会发言。陈赓一看大惊:怎么?你要公
布于众?!好!你贴墙上,我再写!他又伏下身,在纸上写道:“根英,我爱你
!我请求你作我的妻子!”纸燕又飞到了王根英手中。她展开,仅看了一眼,啐
点口水,转身又贴到了墙上。
陈赓一见更来劲了!你不反对,还怕别人不知道,那就是赞成了啊!好,你
贴,我再写!
他又俯身写了第三张:“根英,我发誓娶你为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纸条再次传到王根英手中后,她看也没看,直接翻过来啐点口水,转身又贴到了
墙上。
陈赓还想写,正巧会议休息。这时,会场内已有不少人注意到了墙上的纸条
。一休会,就马上围了上来。大家读着陈赓的纸条,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有人打趣道:“王根英,你这样处理情书,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站
在圈外的陈赓挺得意地接口说:“我看总不是反对吧!她正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我
陈赓正在向她求婚呢!”
王根英绷着脸反问:“你别太自信!我为什么要嫁给你?”
陈赓一听,嗬,好家伙,她终于发话了。他笑嘻嘻地答道:“你为什么要嫁
给我?这还不好回答?因为我爱你嘛!再说,我们郎才女貌兼女才郎貌,志同道
合且有感情基础呀!”王根英“噗哧”一笑,红着脸回答道:“脸皮真厚!”…
…
这次大会之后,陈赓写情书向王根英求婚之事被周恩来知道了。他点着陈赓
的鼻子,笑他不懂求婚的艺术,说:“陈赓呀,谈恋爱可不是打仗,强攻是不行
的。”陈赓说:“革命者光明磊落,爱情也不该鬼鬼祟祟。她贴我的情书,我不
怕,她再贴,我再写!”
周恩来说:“古人曰:欲速则不达。女孩子需要温柔。我教你个办法,先向
她道歉,态度要诚恳,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在道歉中加深了解,建立
感情,比拼命写情书要可行得多。”陈赓说:“好,那我试试看吧。”
果然,陈赓照周恩来说的向王根英致歉之后,王根英就爽快地答应与陈赓建
立恋爱关系。
1927年5月,陈赓和王根英终于成为了一对情深意笃的革命伴侣。婚礼是在
汉口举行的。那时,陈赓24岁,王根英21岁。
1938年3月8日,王根英为了不使党内文件和公款落入敌人之手,英勇地献出
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当时,陈赓正率领八路军386旅越平汉线西进,追击日军。
听到这不幸的消息时,性情刚强的陈赓悲痛万分,泪如泉涌,在日记本上写下一
句话:“三月八,是我不可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惨痛的一天,我的心将随她而
去。”
“巧遇”中撮合上一个“好人”
陈赓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贫寒的旧行伍之家。陈赓自小聪颖机智,随爷爷陈
翼怀练功习武,棍棒拳脚,样样精通。他常统领村前屋后“娃娃兵”,演阵比武
,指挥自如。或许是血液里尚武从军的渊源,14岁那年因为不愿意和一位比自己
大两岁的富家小姐成婚,陈赓离开了就读的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偷偷跑到湘军
招募处报了名,因怕家人追查,他将学名陈庶康改为陈赓。林伯渠当年在旧军队
里视察湘军时曾见到父亲,当时就感叹了一句:这么小的孩子也在这里当兵呀。
个头与枪一般高的陈赓,经历了四年南北军阀为争夺湖南的大小混战,目睹连年
的战争惨状,他开始对军阀战争产生了怀疑。
王根英的牺牲,着实让陈赓悲痛欲绝。不长时间,陈赓身患伤寒病,魁梧的
身躯里好像燃起一把熊熊大火,没日没夜烧了整整半个月不见好转,当时的名医
也无可奈何。这时,战友们认准,陈赓要从病魔中脱险,先得要医治好他失去妻
子的创伤,最好的药物就是帮他再找一个心爱的妻子。
傅涯和陈赓初识于1940年5月。当时抗大总校文艺工作团在山西武乡县蟠龙
镇演出。傅涯和剧社的两个女伴跟着总校训练队长王智涛去取道具,在王家“巧
遇”养病刚出院的陈赓旅长。姑娘们早就听说过陈赓的许多传奇故事,就围上来
让他讲战斗故事。陈赓讲:“会昌战斗受伤的时候,我当时真想开枪自杀。想想
自己还年轻,活着还能为共产主义奋斗,我就装死了……”陈赓没有丝毫的掩饰
,既直爽又沉稳,傅涯对他产生了尊敬感。事后,傅涯和陈赓才知道这是王队长
的有意安排。
不久,下部队演出,二人单独见面了。陈赓说:“我这个人有许多朋友,有
男朋友,也有女朋友,你愿不愿意做我的女朋友?”傅涯犹豫了,参加革命前,
自己有过一个“男朋友”(表哥)。她已经去过几次信,可是“男朋友”热衷于
化学,坚持要科学救国,不肯来延安。于是,傅涯想等与“男朋友”的关系结束
后,再与陈赓交朋友,“让你我再考虑考虑”。
陈赓爽快地答应了,并且一等就是三年。“这期间,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
上,行动常变,不易通信,而陈赓不变的诚挚信息不停地传来。”今天,傅涯老
人这样讲,“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嫁给陈赓,不是因为他是位将军,而是他的
传奇经历,以及他对前妻王根英的那份厚重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
1943年2月,陈赓向傅涯再次表白个人的心迹:“一、我会尊重你的革命事
业心,不会妨碍你对前途进取的努力;二、也不会把你调到我的身边做秘书;三
、我会爱你到永远,这是真心。”陈赓就是这样一个感情丰富、爱情专一而又乐
观豁达的人,他尊重女性,耐心等待别人的选择,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不多久,陈赓和傅涯喜结良缘,刘伯承和邓小平腾出司令部的一间西屋为他
们办了喜事。婚礼上,能歌善舞的傅涯清唱了一段苏联民歌,爱说笑话的陈赓说
了不少令人捧腹大笑的段子。婚后,傅涯便随陈赓回到太岳军区工作。在那里,
陈赓给傅涯看他的日记,他在第一本日记前写道:“长征无日记,是我生平最大
的遗憾,我曾经不止一次下决心坚持写下去,但也不止一次半途而废。这是一种
要不得的惰性。从今天1937年8月7日起,我要坚决地把日记不间断地写下去,无
论在任何情况之下,战斗时也好,行军时也好,极度疲劳时也好,始终如一地写
下去。要使这次全部抗战的事迹,没有一点遗漏在我的记载以外。”傅涯说:“
当我看到这些虽经数年,但依然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的日记时,我顿时感到他真
是细致,真是用功,我很喜欢他这个好习惯。”
战争年代分多聚少,分别时傅涯总要送给陈赓一个本子,以便他续写日记。
她非常珍惜陈赓用过的日记本,用灰粗布糊了包皮。千里行军,跋山涉水,她始
终珍藏在自己身旁。每到驻地,她都要先把日记本拿出来检查一下,在太阳光下
晒晒,在老乡热炕上烤烤。她说:“这些日记本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同国母宋庆龄的神交
大革命时期,陈赓在黄埔军校学习,现场聆听过孙中山先生的演讲,参加了
孙中山先生指挥的战斗。孙中山先生对革命青年倍加关心和爱护,找陈赓谈过话
,并且资助过陈赓从事革命活动。那时,陈赓便认识了宋庆龄。此后,一直保持
着对她的衷心崇敬。傅涯说:“陈赓去世时,宋庆龄身边的工作人员怕她太悲伤
,没敢把陈赓逝世的消息告诉她,并且,在她的收音机上制造了故障,扣下了登
着讣告的报纸……”
1933年3月陈赓因叛徒出卖被捕,曾被押赴南昌见蒋介石,他坚贞不屈,拒
绝投降。后经党组织和宋庆龄等营救,于5月底脱险到了中央苏区。陈赓自从这
次在狱中见到宋庆龄一面后,转战南北16年,于上海解放后才又相逢。宋庆龄特
设家宴招待陈赓夫妇。初次和宋庆龄见面的傅涯感受极深。记得1944年她和陈赓
同时患病,住在延安和平医院,当时缺医少药,环境艰苦,幸亏是宋庆龄为了支
援八路军从世界各地募集大批物资运往陕北根据地。得到医治的伤病员为了表达
自己的心情,联名给宋庆龄写了感谢信,陈赓和傅涯都在那2尺多长的白绸子上
签了名。这次见面,宋庆龄对陈赓从一个革命青年锻炼成长为身经百战的高级将
领,由衷高兴倍感欣慰之情,给傅涯留下了深刻印象。
1953年7月陈赓从朝鲜回国时,宋庆龄亲自到饭店订制点心,到果园买了葡
萄,邀请陈赓夫妇到她家里作客。那时傅涯和宋庆龄已经逐渐熟悉了。她和陈赓
谈朝鲜战争,和傅涯谈妇女工作和干部工作。他们发现宋庆龄对部队英雄模范充
满敬佩之情。此后,陈赓就留心为宋庆龄准备了几十枚各式各样的战役纪念章和
英模代表会议纪念章。当时陈赓因工作离京,嘱托傅涯把这些纪念章送给宋庆龄
。傅涯说:“那一天,我来到宋庆龄同志的住所,在一间朴素的客厅里,宋庆龄
同志接待了我。她高兴地接受了这份礼品,当场打开来,一枚一枚地仔细看。”
1961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36周年纪念日,正在上海治病的陈赓和傅
涯为了表示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买了一个花篮送到宋庆龄的住所。
不料几天之后,陈赓心肌梗塞症再次发作,终因抢救无效而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
人间。
尽管宋庆龄身边工作人员担心宋庆龄承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尽量对她
“封锁”消息。后来,当傅涯护送陈赓的骨灰回到北京后,还是接到了宋庆龄从
上海发来的唁电,唁电中说:“陈赓为我们共同的事业,鞠躬尽瘁,他在各个方
面都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
天各一方的亲人坐牢只因是陈赓夫人
“3月16日,天很不好,窗外寒风呼啸。早上陈赓就肚子痛,我赶紧往医院
打电话。这时我看到陈赓脸色苍白,额头直冒冷汗,知道事情不好,赶紧往他嘴
里塞硝酸甘油。我只顾抓住他的手,药片吐了出来也不知道。当医生赶来时,已
经晚了……”傅涯说自己痛苦地看着这一切,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再也忍不住
眼泪,失声痛哭。更为痛心的是,陈赓离世后的第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阴历二月
初一。
陈赓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傅涯都无法从悲痛中解脱,常常失眠。“我只能
用努力工作,来排遣心头的巨痛,同时思考着如何为他的身后做点事。可以说,
每一次整理和研究有关他的资料,都使我受到一次教育,更加深入地理解他,因
此也更加敬重他,思念他。”
陈赓共有五个子女,1961年当陈赓积劳成疾因病去世时,最小的不到6岁。
傅涯顽强地把子女们培育成材。如今,四子一女个个事业有成:长子陈知非是陈
赓同王根英惟一的孩子,现为航天部高级工程师;次子陈知建现为重庆警备区副
司令员,身为少将;女儿陈知进现为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三子陈知庶
现为总参某部副部长;四子陈知涯现在国际战略基金会工作。傅涯牢记当年陈赓
的嘱托:“孩子们太小,他们不了解他们的爸爸,你要多和他们讲讲我们是怎样
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子女们都遵循父母的教诲,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
成绩。
傅涯自从1938年奔赴延安,一直到1949年随军南下广州,便和家人就失去了
联系。到了广州后,通过南方局组织打听,才知道自己的爸妈、姐姐姐夫、弟弟
妹妹还有大嫂都去了台湾。“1980年,我收到了来自台湾亲人的信,信是我小妹
从美国发来的。这封家信虽说是在和平年代,可也不亚于万金啊,毕竟我们之间
已有30多年没有音信。”从信中傅涯得知,自己的爸妈已去世,他们留下遗言,
要求死后将骨灰运回大陆,葬在家乡。“看到这里,我放声大哭,悲伤不已。”
“小妹信中说,她已定居美国,她的几个孩子也都在美国工作。还说,她很
想念家乡的亲人,希望能回来看看。”1984年,傅涯的小妹从美国直飞上海,然
后到了北京,一见面两人紧紧地抱头痛哭,像是要把这30多年的相思泪流个畅快
淋漓。“小妹就住在我家里,我们白天聊,晚上也聊,老有说不完的话。从小妹
那里,我了解到30多年来一家人在台湾的情况。小妹说,开始时日子过得特别苦
,又因为我是陈赓的夫人,她和她的丈夫,还有我大嫂都坐过牢。后来日子才慢
慢好起来。”傅涯的父亲生前总是说,他想大陆,想家里的亲人。他嘱咐家人不
要把他的骨灰放在庙里,要把他的骨灰装进缸子里,然后扔进大海,随海浪漂到
大陆,漂回故乡。为了却爸妈的心愿,傅涯和小妹商量,决定将爸妈的骨灰运回
大陆。1 986年,父母终于回到了家乡。捧着爸妈的骨灰,傅涯欲哭无泪,亲
手将他们的骨灰合葬在杭州的西子湖畔。傅涯说:“尽管两岸隔绝30多年,但亲
情是割不断的啊。现在,每年都有台湾亲人过来。我每年都要接待好几回,心里
感到很幸福。我希望祖国能够早日实现统一,但愿我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这一天。”
人物档案
出生年月:1903年2月
籍贯:湖南湘乡
原名庶康,大将,“黄埔三杰”之一。1927年起,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
军特务营营长,第12军某营营长,红四军13师28团团长、12师师长,彭杨步兵学
校校长,军委干部团团长,红一军团1师师长,抗日军政大学一队队长,八路军
129师386旅旅长,太岳军区司令员,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
政委,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政府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
副司令员兼第3兵团司令员、政委,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解放军副
总参谋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61年3月在上海
病逝。
《大地》 〔2003年 第13期〕
介绍孙立人将军的传奇人生
孙学历
国立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 (1923年)
美国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 (1925年)
美国维吉尼亚军校毕业 (1927年)
经历
南京中央党务学校学生大队大队长 (1928年-1929年)
宪警教导总队第二大队队长 (1929年)
海军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副总队长 (1929年-1930年)
财政部税警总团特科兵团团长 (1930年)
财政部税警总团步兵第四团团长 (1930年-1938年)
财政部税警总团第二支队支队长 (1937年-1938年)
财政部盐务总局缉私总队总队长 (1938年-1941年)
陆军第三十八师师长 (1941年-1942年)
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师长 (1942年-1943年)
曼德勒卫戍司令部司令 (1942年-1943年)
第一军副军长 (1943年-1944年)
第一军军长 (1944年-)
前敌司令部司令官 (1944年)
第一军军长 (1944年-1947年)
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副司令长官 (1947年-)
陆军总司令部(代理)副总司令 (1947年-)
陆军训练司令部司令 (1947年-)
东南长官公署副司令长官 (1949年-)
台湾防卫司令部司令 (1949年-1950年3月)
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 (1950年3月-1954年6月24日)
台湾防卫司令部总司令 (1950年3月-1954年6月)
革命实践研究院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1950年-1954年)
总统府参军长 (1954年6月24日-1955年8月20日)
《现代将军传奇》txt全集下载
链接:
提取码: os7e
现代将军传奇是作者草原狼写的。
广西北海,有没有出过将军?
广西北海也出过将军,是一名姓陈的将军。他当初也参加了武昌起义,最终在国共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以后他成为了中将
传奇将军许世友都打过什么恶仗?
许世友(1905年2月28日—1985年10月22日),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1955年许世友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1985年10月22日16时57分,许世友因病病逝,享年80岁。许一生也是身经数百战,9次当敢死队长,数次负伤。我觉得这倒没什么可吹的,没有挂掉和自身能力关系不大,只有两个可能:命好或者光喊不冲。其实他们这个级别的战将,哪个不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就说看着比较文气一些的粟裕,不也是6次负伤,到死脑袋里还有弹片,连一向谨慎惜命的林总也不止一次当过冲锋队长。只不过宣传力度和角度不一样而已,许和尚是因为要突出其“厚重少文”,被着重宣传了敢死队长经历。
红四时期,老许总被徐帅派去打硬战,比如死守或是必攻之地,与其说青睐其军事能力,不如说更看重其强硬的意志品质和不寻常的煽动能力。老许基本不负重望,从班长做到主力红4军军长,时年不满30,同期王建安已任红4军政委。
抗战时期,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鬼子在山东的兵力非常有限,这也给了八路军在山东壮大发展的好时机。日本人除了一两次集中兵力对根据地进行拉网式扫荡,大多时间是龟缩在大型城镇里。八路就在农村发展,打战就是反扫荡,破袭敌人交通和后勤,找机会拔掉敌人小型据点及炮楼,再多就打个伏击,主要还是游击战形式。手里没有硬家伙,没有能力攻击大型城镇,也不具备和日军硬碰硬的实力,在罗帅保存实力的大方针下,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和伪军硬碰硬,八路还是不蹙的。身为胶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其战功主要还是从赵保原、吴化文之类亦伪亦顽那里取得的,尤其是干掉赵保原,使得山东几个根据地在抗战后期连成一片,态势非常好。
老许最拉风的是在华野内线兵团的时期,从47年9月到48年8月这一年是许世友相对比较独立兵团级指挥的一年,47年9月至12月的胶东保卫战,以及48年3月开始的内线大反攻,是许除了济南攻城之外另一段得意之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南麻临眗之后鲁中失陷,华野8月再次分兵,外线兵团重聚鲁西南,9、7、2纵依次退守鲁东。鲁东地区一开始指挥也比较混乱,野战军各纵队之间以及和地方部队的协同都很糟糕。10月初军委统一指挥权,成立内线兵团,任命许和谭为内线兵团的司令员和政委,军事指挥自然是许下决心,名义上许谭要向华东局的饶书记报告,但由于饶书记军事不是强项,内线兵团军事上实际是由军委在直接指挥。还有一种说法饶的军事能力也不错,许谭在54年之后抢了饶在山东的战功,不过我是不倾向这种说法。内线兵团的任务除了保卫胶东,还要配合外线兵团作战。
打仗打得是精锐,杂牌部队很多时候只能给对方凭添战果。47年9月范运杰率五个半整编师进攻胶东,其中25(黄伯韬)、8(李弥)、54(阙汉赛)、64(刘镇湘)都是比较能打得国军主力部队,那时黎玉谭震林许世友的日子不好过,手底下虽有4个纵队加上一些地方部队,但13纵是刚从地方部队转编来的,7、9纵在南麻临眗有不小的损失,在总体实力上显然和进攻的国军是有差距的。加上开始指挥比较混乱,头几战打得不好,烟台也丢了,胶东根据地压得越来越小,甚至都有准备撤向大连。这时粟裕在外线打了沙土集战役,苏北两个纵队也到鲁南来袭扰敌后,策应内线。老蒋意识到主席的目标是中原,于是将这几支国军精锐先后从胶东撤了出来往中原方向以及东北(54去了东北)调。胶东的力量对比发生了转换,许谭开始占据优势,恢复了一些失地,基本将国军赶出胶东,但也损失不小。胶东保卫战的结果是国军控制了大城市和重要出海口,但也无力对许谭进一步围剿,双方开始对峙。胶东保卫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失了胶东根据地和所有出海口,华野的补给、士气和持续力将大打折扣,陈粟很可能会过上刘邓在大别山的日子。老蒋确实是缺少壮士扼腕的气魄,鲁西南有点损失鲁南有点动静,就从胶东撤出了几个主力,把范汉杰气得不行。许粉们一直力捧胶东保卫战,但应注意其胜利主要不是因为老许有超强的军事能力,而是外线兵团沙土集的胜利及苏北纵队的袭扰,加上老蒋的昏招,调出了国军进攻胶东的主要兵力。许谭经过两三个月的休整养势之后,面对剩下的国军卫戍部队打了几个漂亮仗,歼敌不少也收复很多失地,号称内线大反攻。其实一直到华野合兵,许谭并没有碰上过什么国军战力较强的部队,因此战绩确实不错,歼敌甚至不亚于外线。
关于将军轻变传奇和现代将军传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